日本人给自己的教材戴上了口罩
中日教材‘互审’让国人很受伤,之所以给互审打上引号,是因为这事儿很荒唐。两个没有隶属关系的国家互审教材,这‘审’的名义本身就来之不正,更何况‘互’的结果也是一塌糊涂。
退一亿步讲,就算互审这事儿可以搞,那么,两边的教材在描述同一史实的时候就应当是对等的,起码也应该是相近的。可是,真实结果如何?现在咱们就用‘南京大屠杀’做个例子,看看日本人那边是如何描述的。

日本历史课本
这张视频截图就是日本历史课本,尽管主讲的日本小伙子汉语很菜,但我听明白了他要表达的意思:他们把南京大屠杀称作‘南京事件’;叙述文字加起来只有区区十余行;日本人承认占领军杀害了妇女和儿童,但人数不详,谓之‘正在调查研究中’。一个重大的屠城灾难就这样被轻轻撩过,难道互审的结果就是让日本学会了咱们的‘字少事大’吗?
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,日本历史课本里还玩了一个弯弯绕,说日军进入南京之前,南京城里的军民加起来不足十万人。可以想见,这种课本会在日本学生脑袋里刻下怎样的记忆。
不知道我的观点是否正确:‘审’有但没有‘互’;不知道我的比喻是否恰当:日本人,已经用一大堆舆论技巧给自己的教材戴上了口罩。
不用怀疑中日教材互审的真实性,在《人民教育出版社70周年大事记》这本正规出版的书里,非常明确地描述了教材互审:‘1987年5月16日,应日本国际教育情报中心邀请,XX与XX一行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,由此开启两国一年一度的历史、地理教材互查……’后面还有一段记述:‘该活动于2001年终止’。
这里的‘XX与XX’自然是人教社当时的有关领导。2020年,在人教社隆重庆祝成立70周年之际,官网上发布了一组照片,其中一张是这样的:

1987年到2001年一共14年,日本经济在此期间达到顶点,对外不仅输出日本制造,还输出日本银票,重点目标就是中国。自从1975年中日建交,截止到2001年,日本总共向中国提供无息贷款44409亿日元,按当时的汇率,折合人民币大约是2800多亿,占我国同期外国贷款的40%以上。
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三点:
第一,为什么互审活动在2001年结束。因为自该年起,日本断崖式削减了对华贷款。
第二,为什么是日元。因为当时日元通用性远远比不上美元,只能用来购买日本货。
第三,这么多钱给你了,还是没有利息的,你总得有点儿回报吧?!
现在我们大体上知道了日本想要的回报是什么,日本鬼子又进村了,悄悄地,打枪地不要。